1号风向|2022国际新闻节,这3大议题值得关注
国际新闻节(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Festival)是每年在意大利佩鲁贾举行的新闻活动。这项每年一度的交流盛会吸引了大批记者、学者、媒体从业者和新闻专业学生,前来参加有关国际新闻业的主题研讨。 在2022年国际新闻节上,学者和从业者深入讨论了诸如「气候报道」「社区新闻」「混合工作制」等当前新闻业的热门话题。一文读懂,这些新闻业的关键议题。 当地时间4月6日,因疫情一度停办的意大利国际新闻节(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Festival)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从业者时隔两年后再一次齐聚佩鲁贾,探讨新闻业热门议题。 英国路透社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总结了研讨会上频频冒出的「金句」。例如,美国笔会(PEN America)非营利组织的项目总监维克多亚·维尔克(Viktorya Vilk)在谈记者的健康和安全时表示:「人们总认为数字安全自成一体,但实际上数字安全、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交织的。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线上,我们再也无法严格划分所谓的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 颠覆传统思路的「大胆发言」在国际新闻节上也时常出现。《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创新主管邝罗斌(Robin Kwong)在探讨媒体创新时表示:「创新不仅仅是看媒体做了什么。很多时候,创新也是关于媒体『决定不做什么』。」 曾担任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主编的艾伦·罗斯布里奇(Alan Rusbridger)认为:「媒体广告收入下降未必是件坏事。」因为收入的减少能迫使新闻媒体重新开始考虑读者需求,并通过制作符合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新闻作品、写出鼓舞人心的新闻故事来赢得读者的支持。 而金句之外,下面这些具体的议题也被看见。 图片来源:Google 「气候报道」, 需要新故事和新视角 去年8月,1号风向曾针对「记者如何做好气候新闻?」给出5条建议——传递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信息、寻找本地切入视角、不拘泥于「环境报道」的固有框架和思路、关注潜在的解决方案并尽可能做到「可视化」。(具体请参照:1号风向 | 极端天气频发,记者如何做好气候新闻?) 其中,「可视化」这条建议在2022年国际新闻节上被再次强调。普利策奖获奖摄影记者迈克尔·科达斯(Michael Kodas)表示,图像正在成为绝佳的报道气候危机议题的调查工具,因为「『视觉新闻』能在问责时发挥关键作用」。 迈克尔·科达斯架设的网站设置了有关「气候与环境」的图像专区 另外,学者在国际新闻节的会议上还提出,气候报道需要新故事和新视角。路透社研究所新闻研究副主任米拉·赛尔瓦(Meera Selva)认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气候危机叙事的主体是谁——谁在讲故事?谁的观点被集中呈现出来了?——这有助于我们思考某些气候议题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进而考虑该从何处入手寻找解决方案。」 信息设计公司InfoDesignLab的首席执行官安吉拉·莫雷利(Angela Morelli)则认为,气候报道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觉得这类新闻必须是「不带任何情绪」的;但事实上,记者不必将「严谨性」「科学性」与情绪相对立。「『气候报道』从来不是仅仅与数据和事实相关,它也是与情感相关。因为气候危机也关系到人类福祉和具体的『生死』。」 社区新闻,如何盈利? 「社区新闻」(Community News)是面向本地的专业新闻报道,通常关注城市社区、郊区或小镇,而非市州、国内国际要闻。作为目标受众非常有限的出版单位,社区新闻媒体一直深陷「创收困境」。 在国际新闻节上,英国调查新闻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英国媒体The Bristol Cable和德国非营利数据新闻编辑室CORRECTIV联合提出「beabee」——一个旨在帮助社区新闻媒体建立会员收入模型的欧洲社区项目。 目前,baebee正在给布里斯托尔有线电视公司和两家德国当地新闻编辑室进行beta测试,媒体可以导入现有数据并自定义用户页面;beabee还将帮助媒体开设「建议栏」「线索投稿专区」,或在社区内开展活动,增强媒体与社区公民的联系。 SaaS(软件即服务)交付模式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上线。当前的测试数据将帮助该项目确定一个公平的社区新闻定价区间。 baebee社区新闻会员模型后台界面。图片来源:Journalism.co.uk 混合工作制, 究竟是福还是祸? 去年11月,路透社研究所针对疫情期间新闻编辑部的工作模式如何改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7%的编辑部成员无法确认如何发挥远程工作、混合工作制的最佳效果。 70%的人表示,因为减少通勤和开会,混合工作制让它们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率,员工的幸福感也被认为在上升(61%)。然而,这一工作模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同事之间的协作产生了负面影响(45%),扼杀了创造力(48%)并阻碍了沟通(43%)。 路透社媒体新闻战略全球编辑简·巴雷特(Jane Barrett)特别强调了远程工作对年轻记者的负面影响:他们错失了向资深记者学习、接受编辑部文化「渗透」的机会。「如果周围没有水,就很难成为海绵。」巴雷特说。 国际新闻节研讨会现场,左一为简·雷巴特。图片来源:Journalism.co.uk 综合考虑混合工作制的优劣势,各媒体编辑部做出应对:德国广播公司RTLNews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新闻编辑室概念,设置共享办公桌、移动办公室等,试图将「家庭氛围」带进公司;加拿大《环球邮报》则选择缩小编辑室空间,不强制要求员工坐班(每人每周选择2天线下办公),他们希望以此增强办公室的「目的感」——它是一个用于与同时交流协作的空间。 同时,《环球邮报》会添置更多会议设备和一个名为「Hive」(意为「蜂箱」)的应用程序,允许员工预先预订办公桌,并查看今天他们所选择座位的「邻居」是哪位同事,打造「社区互动感」。 图片来源:Google 译者|卢璐 编辑|卢枫 原文来源|Reuters Institute;Journalism.co.uk 原文作者|Matthew Leake, et al.;Jacob Granger 原文发表时间|2022.04.11;04.08;04.07 贴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a6r-baXF47ipvJctgWnQA